美國之行(二)硅谷與舊金山
This post is written in Chinese. Please consider using Google Translate
硅谷
我在美國待的一半時間都在灣區,但真正在硅谷只有兩三天。硅谷又叫矽谷,英文是「Silicon Valley」,翻譯的差別主要在於化學元素名稱的問題。硅谷這一概念起源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的高純度硅的提純企業,後來則成了電子產業的代名詞,而現在則是電子、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產業的聖地。傳統意義上的硅谷指的是南灣的三個城市的範圍,包括聖荷賽(San Jose)、聖克拉拉(Santa Clara)和森尼韋尔(Sunnyvale),Intel、Apple、Cisco、AMD、Nvidia、Yahoo、HP、eBay等這些公司都聚集在這裏。而現在,硅谷還包含了稍往北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帕羅奧圖(Palo Alto)、門羅帕克(Menlo Park)以及紅木城(Redwood City),乃至一直到舊金山。
整個硅谷都沿着101公路,延綿幾十公里,這與中國的各種高科技園區有很大的不同。像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都是一個不大的區域,而硅谷卻是一個相當大的區域,跨越了好幾個城市的範圍。硅谷幾乎沒有任何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是園區(Campus)。一個園區可能只是一個街區,幾棟房子,也可能大到半個城市。
我在硅谷由於交通不便,僅僅參觀了Google和Facebook兩家公司,加上舊金山的Twitter也就三家,不能不說有些遺憾。
Google園區座落在山景城,面積相當大,甚至都不能說「座落」,因爲據說Google的地產差不多佔了整個山景城的快一小半,差不多是硅谷最大的地主(除了斯坦福)。
我去了Google的兩棟樓,每棟樓都差不多是兩三層,園區內隨處可以看到Google免費自行車。Google還崇尚狗文化,允許(甚至歡迎)員工帶狗上班,有專門安置和遛狗的地方,但是Google不歡迎貓和其他的寵物,很有意思。在園區內還看到了許多的新奇的健身設備,例如單人游泳池,只能容納一個人,水流是自動控制的,永遠不用擔心游到邊界。Google園區內有很大的停車場,因爲幾乎每個員工都開汽車上班,畢竟灣區還是相對地廣人稀,許多人住得距離公司比較遠。但是如果某個員工每天堅持騎自行車上班,Google會免費給這個員工提供一輛電動力的汽車,並有免費充電。Google園區相當開放,大部分地方都是對任何人開放的,因此看到了不少遊客,大部分是亞裔(中國人、韓國人、越南人、印度人)。
Facebook園區在門羅帕克,原先是SUN公司的園區。Facebook本身是在帕羅奧圖,但公司發展太快,所以搬到了門羅帕克新的園區。Facebook可謂是近年來硅谷光芒最耀眼的公司,10億用戶規模、有史以來融資最多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股價暴跌卻仍極具吸引力、年輕的CEO扎克伯格、電影社交網絡、黑客精神……百聞不如一見。Facebook門前的路叫做「黑客路」,靠近海邊,它是一個封閉的園區,一般人是不能隨便進去的。
Facebook的辦公室極具創意,所有牆都是員工的塗鴉作品,沒有一面是單調無聊的,例如經典的「到此一遊」:
有些牆的塗鴉簡直是藝術作品:
還有這個樓梯間的立體塗鴉,只有在上面從一個角度纔能看到Facebook的標誌。
我中午在Facebook餐廳喫了午飯,Facebook有兩個大餐廳和幾個小餐廳,飯菜的內容和員工一樣相當國際化,而且每頓飯都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免費的。我一不小心喫得太多了,導致一直到晚上都不餓,這可以反映出Facebook的餐廳太好喫了。Facebook在硅谷的公司中給員工的待遇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不僅有很高的薪酬、股票,還有各種各樣的福利,已經超越了Google的水平,堪稱世界第一。藉此Facebook招攬到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工程師,其中華裔相當不少。
除了硅谷的Google和Facebook,我還去了Twitter。Twitter的辦公室在舊金山,傳統意義上其實並不屬於硅谷,但現在不少公司都選擇了舊金山。這是因爲畢竟硅谷是相對地廣人稀的地方,並不適合喜歡熱鬧的年輕人的生活,但科技公司的平均年齡普遍卻都很低,而灣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就是舊金山了。所以許多公司在灣區創業的時候硅谷不再是一個惟一的選擇了,舊金山儘管成本高一點,卻能吸引到年輕人,何樂而不爲呢?Twitter就在舊金山市政廳附近的一棟大樓中,靠近地鐵站。Twitter和Facebook、Google一樣都提供了優質的免費三餐。這其實還是應該感謝Google,因爲在Google之前幾乎沒有IT公司爲員工提供免費餐食,而Google之後的公司大都提供了,而且還相當好。
Twitter的辦公室環境與Facebook和Google一樣,都是「大網吧」的風格,員工一個一個挨着坐在一個很大的開放式空間中。這與傳統的IT企業的辦公室風格有很大的區別,像微軟、甲骨文這類公司,每個員工都有一個獨立的辦公室,可以安靜地工作,避免打擾。而這些「大網吧」式的辦公室環境恰恰是完全相反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員工相互「打擾」,避免分割造成的溝通不暢。孰優孰劣?這應該是見仁見智吧。
舊金山
舊金山是灣區惟一的大都市,是僅有的可以看見高樓大廈、有密集的人口、發達的公共交通的地方。舊金山比起聖荷塞並不是灣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卻絕對是灣區的文化中心。舊金山是灣區最早開發的城市,也是各種媒體、影視上曝光最多的城市,還是中國人聽起來最熟悉的城市。不僅在中國人的耳中,在美國人的眼裏舊金山也是一個知名地方。首先讓人想起來的是十九世紀中葉的淘金熱,兩年之內使舊金山從一個幾千人的小鎮變成了二十萬人的大城市。後來舊金山還成了美國同性戀遊行運動的發源地,爲早期的同性戀者爭取了平等對待的權利。電子科技革命以後,硅谷以及舊金山灣區更是成了創業的聖地,至今還是創新的源泉所在。
唐人街
唐人街又叫華埠或中國城。中國人去美國當然不能不看看唐人街,在異域呆久了,走進唐人街看到熟悉的景色給人一種回到中國的錯覺——不僅僅是中文招牌,還有中國鬧市特有的紛亂與秩序。舊金山的唐人街傳說中是美國唐人街中最漂亮的,而其他城市的大多都髒亂差。
舊金山有近30%的華裔人口,大多數是講粵語的早期移民,因此中文在舊金山相當常見,不限於唐人街。在舊金山的公交車上,可以看到英文、中文和西班牙文三種說明文字,同時還能聽到粵語的報站。BART(灣區軌道交通系統)站內也能拿到中文的乘車說明。我在舊金山金門公園的時候還見到了一位不會講英語,只會講粵語的老太太,她只會說一句英語:「I can't speak English」可見不懂英語在舊金山生活下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除了唐人街,舊金山還有日本街,不過日本街現在日裔人口已經不多,只剩下幾個日本超市和日本餐館,許多還是韓國人開的。之所以這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對日本宣戰以後,日本街遭到了愛國主義者的嚴重破壞,許多日裔紛紛逃離,戰後也沒有回歸;另一個原因是近幾十年日本向美國移民逐漸減少,美國日裔人口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40歲,日裔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而中國情況恰恰相反,最近二十年來向美國移民不斷增加。因此唐人街長盛不衰,甚至不斷擴大。
高樓大廈
灣區是幾乎沒有高樓大廈的,硅谷所有公司的園區大多都是一大片區域,平均兩三層樓。只有舊金山有一些高樓大廈,還集中在唐人街東邊接近海邊的金融區。其實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舊金山灣區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上,不適合建高樓大廈。1906年舊金山就因爲大地震使得整個舊金山城市淪爲廢墟,也正因此纔使得灣區其他城市有了逐步發展。不過據科學家預測舊金山灣區在未來30年內還會有一場大地震,烈度可能不亞於1906年,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交通
美國是一個幾乎人人有車的國家,在廣大的西部更是這樣。不像中國鐵路的迅猛發展,美國的鐵路系統在不斷衰退。這在五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近五十年來隨着飛機和汽車的興起,美國的鐵路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灣區的區域公共交通系統並不是很發達,跟大型中心城市比起來差不少。在灣區,有三套公共交通系統,分別是MUNI、BART和Caltrain,MUNI是舊金山城市內的公交系統,BART是灣區城市之間的地鐵交通,主要通車範圍是舊金山和東灣,而Caltrain也是灣區城市間的交通,連接了舊金山和聖荷塞之間的半島地區。在中國大城市住習慣了的人到灣區可能會有些不習慣,因爲感受到了什麼叫沒有車寸步難行的生活。
風景
舊金山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金門大橋了。金門大橋於1937年4月完工,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接舊金山的北端,北接北灣馬林縣。金門大橋建成時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因此一直是舊金山的地標。
金門公園是城市中央的一片面積巨大的綠地,佔地大約4平方公里,成標準的長方形,東西距離長,南北距離短。金門公園大到不是一天能轉遍的,公園裏面可謂包羅萬象。
金門大橋和金門海峽中的「金門」都是對英文「Golden Gate」的直接翻譯,得名於金門海峽。雖然金門海峽這個名字早就有了,但是現在想想還真的很有意思,因爲舊金山灣是美國西海岸最大的港口,中國每年大量向美國出口的產品絕大多數都在舊金山灣的奧克蘭港內卸貨,因此每天都可以看到萬噸巨輪往來穿越金門海峽。中美兩國的自由貿易爲兩國都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正是對「金門」最好的詮釋。
舊金山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當屬漁人碼頭,其中以39號碼頭爲最著名。我在漁人碼頭喫了酵母麵包、海鮮濃湯與大螃蟹,這三道菜是去漁人碼頭不能不喫的,尤其是大螃蟹,既便宜又好喫,中國國內是喫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