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的概念——“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之辨析

This post is written in Chinese. Please consider using Google Translate

漢字是世界上毋庸置疑的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正因爲其流傳時間太長,使其結構複雜,體系林立。簡化字改革的初衷是解決這個問題,但卻事與願違——非但沒有同一體系,反而使體系更加複雜。平時最常見的幾個名稱,莫過於「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不少人以爲「繁體字」等於「正體字」,「簡體字」等於「簡化字」,實際上這是對概念的混淆理解。本文就是來梳理這些細節,幫助弄清楚概念的。

正本清源——繁體字與簡體字之本義

要談「繁體字」這個概念,首先要瞭解「簡體字」,因爲「繁體字」是相對「簡體字」而創造的概念。「簡體字」這一名稱,最早見於1935年民國教育部總結的一批古已有之、歷代通行的筆劃較少的異體字(如下圖所示)。 這批「簡體字」全部是蒐集自民間的,沒有創造字或類推字。因此,「簡體字」可以理解爲是「筆劃較簡單的‘異體字’」的簡稱。相對的,筆劃較繁複的異體字就是「繁體字」了。

一字之差——簡化字與簡體字的混淆

「簡化字」,顧名思義,則是人工修改、刪替、大動干戈後的字,這個概念的產生與近代「漢字改革」思潮有關。新文化運動前後,有人認爲漢字書寫繁難,亟需對漢字簡化,簡化後造出來的一批字,就是「簡化字」。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簡化字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開來。1977年,中央又發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被廢除,史稱「二簡字」。慢慢「簡化字」這一概念就被固定下來,專指中國大陸推行的簡化字。

由此可見,「簡體字」不等於「簡化字」,前者強調異體,後者強調簡化。簡化字的英文翻譯是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Simplified源自動詞simplify(簡化),而簡體字沒有正式翻譯,有的譯作simpler varia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較簡單的漢字變體)。簡體字和簡化字兩個概念混淆的始作俑者是「簡體中文」這個詞語的出現。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與外界交往開始頻繁,許多文化跨國公司開始走向中國大陸,其產品原爲「中文版」,現在需要區分簡繁了,因此面向大陸的叫做「簡體中文版」,面向港澳臺的叫做「繁體中文版」。但是這裏的「簡體中文」指的是「簡化字」,而不是抽象的「簡體字」。於是慢慢「簡體字」的概念就被「簡體中文」混淆了。 由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存在對立關係,繁體字也就慢慢變成專指港澳臺用字了。事實上港澳臺用字也不盡相同,如「裏」、「裡」等等,因此又有了港澳繁體、臺灣繁體等稱呼。

正統之爭——繁體字還是正體字

「繁體字」之名,貌似暗含了繁難、複雜、冗餘等負面意義,一貫以中華正統自居的臺灣當局和知識界難以接受此名。馬英九是第一個坐不住了的人,2005年,臺北市馬市長英九到微軟公司發表了正體字演講,表達了對「繁體字」一名的不滿,要求微軟使用「正體字」。此舉滿足了臺灣知識界和民眾的虛榮心,爲馬英九日後當選總統鋪平了道路。此後不僅微軟,臺灣各界,乃至港澳、大陸、全球都開始稱臺灣繁體爲「正體字」。中國大陸另一些人則極力反對這一名稱,認爲這一名稱有侮辱簡化字是相對於正體的俗體、訛體、邪體之嫌,因此改稱簡化字爲「規範漢字」。

於是,開始上演了一場「規範漢字」對「正體字」的大戰。 無論此舉如何,都對正體字的概念產生了混淆。正體字本是相對於異體字的概念。眾所周知,漢字創造年代久遠,且絕非一人、一時創造。故表達同一個意思,可能有多種寫法,這就是異體字。由於古代條件有限,人們在傳抄時有可能把筆劃抄錯,就產生了訛字(區別于通假字,通假字是同音假借),例如「」在傳抄的時候,左上角寫成了「車」,就產生了訛字「」。有些字形體複雜,民間對其進行了隨意的簡化或再造,這就是俗體字,例如「」字書寫較難,民間按照形聲字的方法造了「」字,後世通行。

由此可見,漢字可能會一字多體,在多體中選擇一體爲「正體」,那麼其他的字就都是異體。但這一體是如何選定的呢?歷來標準不一,有人認爲應選最通行者,有人認爲應選最合字源者,有人認爲應選最簡者。因此,標準不同,正體也就不同。臺灣當局把臺灣審定的國字稱爲「正體」,或大陸制定的「規範漢字」,顯然都是太過武斷了,其根源還在於其根深蒂固的帝王正統思想。

買櫝還珠——關於「繁化字」

有一類這樣奇怪的字,如「儞」,字典中註釋「儞」同「你」。這些字是什麼產生的呢?「爾」簡化字爲「尔」,但「你」字本身就作「你」。有人誤認爲「你」字右邊是簡化了的,因此類推繁化出「儞」字。

箇人看法

關於正體的遴選,選最簡者,無異於自斷經脈;選最通行者,無統一標準;故正體字當用最合乎字源者。可惜的是,現今「臺灣正體」中有不少俗字,如「為」、「裡」、「直」、「台」等字,大陸就更不必說。相較之下,日韓繁體字(非日本新字型)則保留了更合乎字源的漢字,如「爲」、「裏」、「直」、「臺」。中日韓漢字統一,只有統一到最合字源的正體才有可能。

BYVoid原創 轉載請注明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