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旅居記(五):人間天堂
在瑞士生活,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的湖光山色了。每天步行十幾分鐘,我就可以走到蘇黎世湖邊,向南望去還可以看到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美景盡收眼底。沿著湖邊向北走到利馬特河,兩岸是蘇黎世老城,有石板路、大教堂、低矮的房子和充滿藝術氣息的小店,就像任何一個童話般的歐洲小鎮。
低稅收、低福利、優質基礎設施
說瑞士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簡直可以說是人間天堂了。瑞士具有全世界最好的公共基礎設施,最透明的政治制度,高效的政府和優良的社會治安,它是一百萬人以上的國家中最高的人均收入最高的,生活品質無可挑剔,同時又有不成比例的低稅收。相比鄰國德國動輒50%的高個人所得稅率,同樣的收入在蘇黎世可能只要納稅20%。需要澄清的是,不是瑞士每個州稅率都一樣,但是瑞士是沒有所謂的「聯邦個人所得稅」的。
瑞士的政府支出主要體現在發達的基礎設施上,譬如全世界最準點的鐵路(超過日本),小小一個國家每天火車班次多達八千多次。在基礎設施已經如此發達的條件下,瑞士人還是在不斷投資公共建設,以至於整個國家的道路、橋樑、機場、火車站都非常現代化,而不像美國深陷基礎設施投資困局。去年建成的聖哥達基線隧道就是一個例證。
瑞士政府是怎麼同時做到的高開支和低稅收,一直是我疑惑的地方。經過研究,我把它主要歸功於「避風港溢價」,並且這一特點在類似的國家譬如美國、日本、新加坡也有體現。世界上各個政府的錢哪裏來?無非是稅收、土地出讓和債務,在前兩者都不高的前提下,政府主要靠債務來彌補龐大的赤字。由於瑞士是金融避風港,瑞士法郎非常強勢,無論利率多麼低總是有投資者買入,但是國際局勢有什麼風吹草動,瑞郎就會暴漲。與此同時,瑞士還發行了負利率國債,爲政府籌集了廉價的資金。這種制度是不可複製的,只有金融避風港才有條件,否則就會變成舉債無度的希臘、西班牙、委內瑞拉,無力償還外債。瑞士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自主的貨幣,而且債務以本幣計價,所以我把它稱為「避風港溢價」。至於風險,那就是有一天它不再是避風港了,瑞士法郎劇烈貶值。
和許多人想像的不一樣,瑞士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高福利國家,遠遠不如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甚至也不如西歐其他國家,譬如,瑞士沒有國家支付的全民醫療。在瑞士每個人都必須買商業醫療保險,看病很貴,可以說超過美國。教育也是貴得離譜,尤其是幼兒園。同事告訴我,由於他離婚,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全天制的幼兒園,價格高達每天400瑞士法郎!對,是每天。這與北歐國家的高稅收、高福利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士在2016年全民公投中否決了「全民基本收入」,由國家無條件向每個人發放2500瑞士法郎的工資。
瑞士有窮人嗎?我的觀點是,沒有,至少我幾乎沒有見過乞丐。蘇黎世最低工資是月薪3500瑞士法郎,實際上市場給出的工資還要高於這個數字,因為勞動力極度短缺。3500瑞郎相當於3000歐元,這個收入在鄰國德國絕對是中產階級以上。在瑞士,這個收入絕對可以讓人體面地生活了。就算物價實在昂貴難以承受,也可以到鄰國享受低物價,所以瑞士顯然是一個沒有所謂窮人的國家。當然,這個收入是付不起瑞士昂貴的幼兒園的,所以有個照顧孩子的母親是必不可少的。
瑞士是一個保守的國家。據瞭解,瑞士的大部分女性在婚後是不參與工作的,特別是有孩子的女性。在瑞士,家庭主婦被尊重,被認為是一家之中最必不可少的角色,尤其是對於孩子的成長。許多其他西方國家在「女權主義」的旗幟下歧視家庭主婦,盲目抹殺男女差異,這在瑞士是找不到的。在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哈瑞迪猶太人社區,他們是一個猶太教的極端正統教派。我幾乎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們的成年女性,因為按照教義女性是不可以跟外人接觸的,哪怕是日常採購也都由男性解決。
我是如何去了這麼多國家的
迄今為止,我已經去過了72個國家,其中有四十多個都是我在瑞士期間造訪的。總是有人問我哪來的時間和金錢去這麼多地方,在這裏我分享一下我的秘密,其實我的絕大部分旅程都僅限於週末。只要週五晚上出發,週一早上回來,一個週末可以去一個地方,而且不會耽誤工作。我有過連續幾個月每個週末都出去。至於精力問題,那就要看個人能力了,所以越年輕越有精力去旅行。我的天賦在於從來不用倒時差,無論是向西飛越大西洋,還是向東飛到中國,抑或從北美飛越太平洋。多虧了這個天賦,我可以從香港14個小時飛到紐約,到達以後就能立即按照當地時間作息。至於在飛機上幹什麼,當然是睡覺養精蓄銳了。有時候一閉眼睛再一睜眼,十個小時過去了,彷彿沒有經歷旅途就到了。能在擁擠的經濟艙座位上連續睡十個小時,可能也是一個特長吧。
瑞士什麼都不便宜,唯獨機票價格不貴。歐洲廉價航空非常發達,許多機票只要提前訂,便宜得難以想像。有多便宜呢?飛到倫敦只要20歐元。作為瑞士的樞紐,蘇黎世機場有許多航線,近到歐洲各國,遠到洲際長途。除此之外,距離蘇黎世一個小時火車旅程的巴塞爾機場,它是廉價航空easyJet的一大樞紐。旅行的另一大開銷就是住宿了,我的個人偏好是,除非是專門為了體驗,否則不會住賓館。住賓館真的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不如住青年旅舍能和各地的人聊天,住Airbnb能找到當地民宿。交通和住宿一般會佔到旅行開支的60%,解決這兩個部分以後,其他也就沒有多少了。
瑞士再見
從2014年9月到2016年4月,在瑞士的歲月匆匆走過。在離開瑞士一年之際,我終於完成最後一篇「瑞士旅居記」了。在瑞士的度過每一個日子和旅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再次回到歐洲旅行的時候,我感覺彷彿回到了第二個故鄉。
至於我爲什麼離開瑞士,來到美國紐約,答案其實很簡單。瑞士雖好,卻是瑞士人的瑞士,而紐約則是全世界的紐約。有些東西只有在超級大都市中纔可以體驗到,那裏是冒險者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