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边境双城记:蒂华纳、华雷斯城

美国和墨西哥有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从加勒比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这条边境线一直以来话题不断,从墨西哥毒品战争到特朗普墙,总是以各种方式吸引世人注目。

我在2017年2月和6月分别造访了美墨边境上两个跨境都市圈:圣地亚哥-蒂华纳和艾尔帕索-华雷斯城。圣地亚哥-蒂华纳位于上下加利福尼亚的沿海边境上,艾尔帕索-华雷斯城位于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奇瓦瓦三州交汇处。这两个都市圈是美墨边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跨境都市圈,而且边境线两边对比十分强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美国这边发达而安全,墨西哥这边落后、混乱而且极其危险。危险到什么地步呢?华雷斯城和蒂华纳是墨西哥犯罪率最高的两个城市。在圣地亚哥上学的学生们都被学校警告过不要到对面的蒂华纳去,艾尔帕索的居民也是谈华雷斯城色变。华雷斯城曾被誉为「谋杀之都」,在2008年这里的谋杀率高达每年每10万人132,名列世界第一(虽然在2016年已经降到了40)。作为对比,美国的谋杀率是每10万人4.88,日本只有0.31。

事先说明,我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危险才去的,真正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历史和强烈的文化反差。经过了多方面准备,我怀著十分的警戒心两次跨过了边境线,亲眼看了传说中的毒贩控制的墨西哥边境。

蒂华纳

我在UA154太平洋跳岛之行出发之前在圣地亚哥停留了一下,除了见朋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看看蒂华纳。准确地说,蒂华纳和圣地亚哥并没有直接接壤,从圣地牙哥市中心到边境线还有25公里。清早起来,我坐轻轨列车从圣地亚哥来到了San Ysidro口岸,从这里可以步行进入蒂华纳。圣地亚哥的轻轨路线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了边境上,在市中心就可以看到开往蒂华纳方向的车,全程需要45分钟。

从圣地亚哥到蒂华纳的轻轨

下车以后跟著人群就可以走到一个有铁丝网围起来了的过道,过道尽头是一个单向门,进去以后就没法原路返回美国了。本来以为应该没多少人进入墨西哥,实际上排队的人还不少,我一共等待了半个小时才通过墨西哥边检。进入墨西哥以后,四周风景大变,整体感觉是热闹了不少,也脏乱了不少。一走出过境站,就遇到了把路围得水泄不通的小摊贩,以及拉客的出租车司机。由于距离蒂华纳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许多人会打车,这些出租车司机一看你不是墨西哥人就漫天要价。我问了一下,送我到市中心要10美元,这显然是坑人的价格,考虑到墨西哥的物价。走了十分钟,我拿起Uber打车到蒂华纳文化中心,只花了不到2美元。蒂华纳文化中心里面有一个下加利福尼亚博物馆,博物馆介绍了蒂华纳和下加利福尼亚的历史,竟然出乎意料得好。

看完博物馆打Uber回到市中心,也只花了1美元左右。蒂华纳市中心的街景和美国迥然不同,最大的差异就是有很高的店铺密度和很多行人,跟欧亚的城市相似。和西班牙的殖民城市相似,市中心总是一个大教堂和一个广场,聚集了许多人。广场附近还有一个墨西哥风格的市场,相比美国更有生活气息。

蒂华纳街景

蒂华纳虽然不大,也有一个国际机场,竟然还有直飞上海的航线。确切得说,是墨西哥航空上海飞墨西哥城,经停蒂华纳。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我并不清楚,可能是希望吸引去圣地亚哥的旅客吧,尽管我看了看机票价格完全没有竞争力。

由于时间紧张,我没能走到海边隔离网看看。这个隔离网也是名声在外,因为总是两边有许多人隔着网见面,主要是亲人之间。许多偷渡美国的墨西哥人在想方设法拿到身份之前是没办法回到墨西哥的,所以要想见见他们的亲人,就只能到这个隔离网了。匆匆离开蒂华纳,回到圣地亚哥,半天行程就此结束。蒂华纳给我的感觉很平常,甚至有亲切感,根本没有一点点的不安。蒂华纳的市中心街景是很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城市的样子,中国的三线城市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的。

华雷斯城

我在六月的德克萨斯之旅中专门造访了艾尔帕索,事实上更主要目的是看看墨西哥这边的华雷斯城。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划分在两个国家的一个城市了,被一条格兰德河隔开,北面是美国,南面是墨西哥,中间没有郊区地带。在历史上,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是同一个城市El Paso del Norte,意思是「北方关口」。这个名字得名于新西班牙时期的皇家内陆大道(El Camino Real de Tierra Adentro),连接墨西哥城和新墨西哥的圣塔菲。「北方关口」就是皇家内陆大道和格兰德河(Rio Grande)交汇之处,因而是通往北方的要冲。

皇家内陆大道

美墨战争之后,北方关口被一分为二,北边部分逐渐简称El Paso,意思是「关口」,南边部分改名为华雷斯城(Ciudad Juarez),纪念墨西哥英雄贝尼托·华雷斯。一直到几十年前,往返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像现在层层设防。甚至艾尔帕索还有有轨电车直接跨过格兰德河通到华雷斯城的市中心。

有了上次在蒂华纳排队半个小时才进到墨西哥的经历,这次我专门起了个大早,以免遇到大排长龙。穿过几乎空无一人的艾尔帕索市中心,终于走到了边境附近。连接和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的大桥有两座,都是单向通行的。和蒂华纳不一样,这次我并没有遇到什么队伍,轻易就走上了格兰德河大桥。从桥上往下眺望可以看到干涸的格兰德河,还有一座铁路桥。

跨越格兰德河

意外的是,下了桥以后就到了华雷斯城,并没有遇到任何边检人员,就这么我就进入了墨西哥。本来以为这里会层层设防,没想到这么轻松,没有任何人查证件。我上桥的时候也没有遇到任何美国边检人员,墨西哥人岂不是可以从这条路直接走进美国?也许只是我没有看到美国警卫而已,否则这偷渡也太容易了。

从大桥到华雷斯城市中心的也不远,只需要走路十分钟左右,路上还有一个斗牛场,名叫Plaza de Toros Alberto Balderas。本来以为只有在西班牙才能看到的斗牛场竟然在华雷斯城偶遇,实在是令人激动。我走到斗牛场门口,发现这里并没有开门,没办法参观。

「谋杀之城」并没有给我任何危险的感觉,相反这里还挺热闹,比荒芜的艾尔帕索有意思多了。遇到银行自动取款机,我看到许多人在排队,也决定取一些墨西哥比索。排队的时候大家有人聊天,有人玩手机,和其他地方一样。华雷斯城市中心就是一个市场,市场非常大,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我意识到,所谓的高犯罪率只是一个统计数字,是不可能从空气中嗅出来的,当地人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华雷斯城市场

和所有的西班牙殖民城市一样,城市最中心总是一个教堂和一个广场,华雷斯城也不例外。华雷斯城大教堂十分宏伟壮丽,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相比欧洲本土,这里的教堂里面人更多,这体现出一般人更加信教。这和我所知的是一致的,拉丁美洲是基督教世界中宗教氛围最强的。

华雷斯城教堂

大教堂旁边还有一座较小的教堂,这座教堂是华雷斯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17世纪西班牙方济各会就在此传教。华雷斯城市中心有一座很漂亮的建筑,曾经是墨西哥海关,门前有有轨电车路线连通对面的艾尔帕索。这条路线一直运营到1974年才关闭,相比美国大多数城市拆除有轨电车网络的速度已经是很晚了。这个海关大楼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博物馆,介绍墨西哥边境革命以及华雷斯城的历史。

转眼就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我就吃个午饭也顺便休息。市场中的小餐馆很多,甚至还有中餐。这里餐厅平均价格很便宜,只要50-60比索,合2-3美元。走了半天以后,我选中一家叫做La Nueva Central的餐厅,看Google Maps上评价很好。拿到菜单以后,我发现这家餐厅还是一家老店,上面有西班牙语介绍它的历史。这个餐厅是1958年一个名叫Yip Ben Po华裔移民开的,融合了中餐和墨西哥菜,也算是当地一大特色。

La Nueva Central

没有想到的是,华雷斯城有不少中餐厅,其中还有一些中餐厅相当高档,甚至能算是本地最高级的餐厅。譬如我在街上走的时候就遇到一家叫「丽华园酒家」的餐厅,建筑非常有中国特色。根据Google Maps的评价,这个餐厅价格很贵,适合「商务谈判」用餐。

吃晚饭后,我打Uber从市中心到了稍微远一点的「中央公园」,这里是华雷斯城的文化中心,有一个科技博物馆和一个沙漠植物园。华雷斯城在奇瓦瓦沙漠边缘,这里植被稀少,但也不完全是不毛之地,哪怕是沙漠中也有一些像仙人掌一样的植物的。顺便一提有一种叫做吉娃娃的狗就产于此处,和奇瓦瓦一样都是Chihuahua的音译。

奇瓦瓦沙漠植物园

在华雷斯城逗留了一个白天,我步行回到了艾尔帕索。回去以后,第二天我又去了艾尔帕索的富兰克林山,这里有缆车上山,山上可以一览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

富兰克林山顶

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本是一座城市,但却由于划分在不同的国家,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艾尔帕索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无论是其建筑风格还是城市规划。尽管这里的大部分美国人也会讲西班牙语,但文化还是偏向美国的,从教堂就可以看出这里教派林立,而华雷斯城则一律是天主教。

毒品战争

大家总是说墨西哥边境城市很危险,尤其是华雷斯城。但事实上只要有常识和理智存在,过度的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毕竟,游客不是毒贩的目标,因为游客对毒贩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这些贩毒集团已经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甚至独霸一方,政府都可以说是毒贩在运营了,为什么要对游客下手呢?真正危险的时候是不幸遇到毒贩之间的战争。

美墨边境上的城市曾经并不是这么危险,反而是因为靠近美国,所以成为了繁荣的工商都市,要不然华雷斯城怎么是一个聚集了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呢?边境上的墨西哥城市的恶化主要是因为贩毒集团基本上接管了这一地带,成为了墨西哥中央政府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墨西哥贩毒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几句话,一篇文章可以讲清楚的。大体说来,墨西哥贩毒集团是哥伦比亚的大毒枭麦德林衰落以后才逐渐崛起的,到现在已经垄断了美国毒品的输入和贩运。长久以来,腐败的墨西哥政府和毒贩保持了某种默契。毒贩通过贿赂警察和地方官员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墨西哥政府一直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贩毒集团日益坐大。并非没有地方官员反对毒贩,而是这些官员势单力薄,难以形成气候,还容易惨遭毒贩报复(例如著名的玛丽亚·桑托斯·戈罗斯蒂埃塔)。

情况的急剧变化发生在2006年墨西哥保守派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当选以后。卡尔德龙总统依照其竞选的承诺,在上任以后立即派遣部队到他的家乡米却肯州打击贩毒(米却肯行动),此举被认为是延绵至今的墨西哥毒品战争的开端。在开战初期,卡尔德龙总统的部队就剿灭了瓦哈卡贩毒集团,逮捕了其头目,不可不谓战果丰盛。在墨西哥边境两大重镇蒂华纳和华雷斯城,墨西哥政府军命令当地警察缴械,原因是怀疑警方跟贩毒集团有密切联系。随着政府军的进攻,地方官员和毒贩之间的默契不再存在,各地毒贩之间的力量平衡也被严重打破。

遗憾的是,2008年开始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墨西哥显然也被卷入。一方面,美国经济泡沫的幻灭大大刺激了毒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墨西哥经济衰退产生的失业人口为贩毒集团提供了大量新鲜血液,毒品战争进入了矛盾激化的新阶段。一些小型贩毒集团被剿灭以后,墨西哥政府并未有效建立秩序,使得权力留下了真空。墨西哥两个最大的贩毒集团:锡纳罗亚(Sinaloa)、洛斯哲塔斯(Los Zetas)为了抢夺地盘和贩运路线开始公开宣战,墨西哥毒品战争变得越来越血腥,平均每年有数万人死亡。

时至今日,墨西哥毒品战争没有结束的迹象,但是各方势力已经产生了新的平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毒品战争可能会随着势力的平衡而渐弱,但是毒贩们不会被消灭。相比毒贩的火力,墨西哥政府军并没有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墨西哥人也不相信政府能够真正打赢毒贩。一个毒枭被消灭,又有新的毒枭诞生,打来打去以后大家还是发现保持默契对彼此都更好。卡尔德龙总统的努力在十几年后最终还是成为了泡影。

2017年旅行总结

2017年是坐飞机最多的一年,一年之内共计乘坐了45家航空公司,113个航段,造访102个机场,共飞行26万公里。最北去了冰岛,最南去了乌拉圭,最西去了夏威夷,最东去了马绍尔群岛。

大圆地图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 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
  • 美国🇺🇸亚利桑那州:胡佛水坝
  • 加拿大🇨🇦阿尔伯塔🏴󠁣󠁡󠁡󠁢󠁿:卡尔加里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维多利亚
  •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 加拿大🇨🇦魁北克🏴󠁣󠁡󠁱󠁣󠁿:魁北克城
  • 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其他旅行总结

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二)

我在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一)提到,美国城市的无聊主要是因为缺乏可步行性,而这源于过于分散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

分区规划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绝大部分城市有相当严格的分区规划(Zoning)法律。分区规划是美国现代城市的核心思想,即把不同功能的设施分别限制在不同地理位置。大致来说,有居住区、商业和娱乐区、企业办公区、学校和政府机构、工业区。这些区域井水不犯河水,互相用道路连接起来。分区规划的法律严格限制业主更改土地的用途,对任何形式的重建都有审批程序。举例来说,假设你在居民区有一块土地,那么这块土地只能建成居住用途的住宅。如果想把它改成一个杂货店、餐厅或者旅馆,意味着要通过繁杂而冗长的程序,最终还不一定能得到批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漫步在美国的住宅区的时候,几乎看不到任何其他形式的商业设施——这与前现代的城市,譬如纽约曼哈顿和欧洲老城有着鲜明的对比。

分区规划法律和一切大政府的思想一样,本意总是美好的。在没有分区规划法律之前,各种用途的建筑混在一起,譬如过去的曼哈顿的住宅一墙之隔就是一家工厂或者屠宰场。不同类型的设施确实会相互干扰,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了分区规划法律之后,美国的城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建筑都要服从城市规划者和社区委员会的意志。

城市规划者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住宅区的划分,以及配套的学校、公园的数量。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愚蠢而狂妄的理念,它假设了人的需求是一样的,无论经济水平、种族年龄结构以文化偏好。即使是同质性很高的社区,随着时间演变产生的代际差异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果社区不能很好地适应人需求的变化,那么人只能用脚投票离开这个社区。美国大量的社区就是这样逐渐衰落的,但等到城市规划者意识到问题,数十年已经过去了。

举例来说,很多住宅区规划制定了容积率上限和人均最小面积。但当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改变以后,居民的身份构成和职业需求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出现了大量工作机会的旧金山,涌入的外来年轻人口更倾向于和朋友一起在市中心合租公寓,而不是住在郊外拥有大草坪和车库的单家庭房屋。

城市规划者还根据人口分布规划出了商业区,这种规划一旦制定就难以再根据实际的市场改变。或许在规划的初期,规划的商业区和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匹配的,但后来可能就越来越偏离市场需求,慢慢地商家就陷入窘境了——他们无法根据客户需求的改变灵活地调整。美国二战以后涌现出的大量郊外的购物中心,如今正在走向没落。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各地都有法律规定了商业设施所需配套的停车场车位数量下限。譬如一个餐馆,必须按照餐台的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停车位,如果达不到要求,那么商家就要缴纳罚款。其他商业设施和住宅也一样——纽约的布朗克斯某些地方规定每个住宅单元必须配备两个停车位,即便是很多人根本没有车。

并不出乎意料的是,在美国改变分区规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牵涉到了复杂的官僚系统和低效的民主制度。曼哈顿一河之隔的长岛市曾经被规划为了工业区,但是当地的工业衰落了,留下了大量的废弃厂房。这里有非常方便的公共交通,乘坐地铁到曼哈顿只要5分钟。可惜如此令人垂涎的地区竟然就此沦落为一片废墟和犯罪集中地。经过开发商们长达几十年的努力,纽约市政府终于在十几年前通过了重新分区规划,把长岛市改为了居住商业混合区,才终于重获新生,这几年长岛市高楼如雨后春笋。如果没有僵硬的分区规划法律,这个过程可以快得多,毕竟由利益驱动的开发商早就想到了。

长岛市重新规划

和各种不必要的政府监管一样,分区规划只是制造了腐败和寻租空间,妨碍了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一样,分区规划的理念也是自以为理性的精英「致命的自负」的体现。

理性主义的失败

比起人口自然聚集形成的历史城市,这种基于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是相当晚才出现的。这种规划理念的一个重要奠基人是出生于瑞士法语区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柯布西耶在年轻的时候(二十世纪初)游历了整个欧洲,从中欧到君士坦丁堡,再到意大利,足迹遍布各大古典城市。他的理念是建筑和城市满足简单生活需求即可,旗帜鲜明地反对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

第八版10瑞士法郎纸币上的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最重要的遗产是他在194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法语:Charte d'Athènes),其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按照功能对城市进行划分。雅典宪章影响了整整一代建筑师和全球的城市规划者,使我们至今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雅典宪章中提出的「功能城市」的理念把城市定义为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集合,具有十分强烈的理性主义烙印。正如柯布西耶曾经说过的「房子是用于居住的机器」,城市所有的部分都应该具有单一、明确的用途。柯布西耶也是一个要以适应汽车出行为目的的理念的支持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按照功能划分、并用高速公路连接不同部分的城市规划在美国大行其道。

不仅仅是美国,二战以后苏联的城市规划者也被这种绝对理性指导的、富有秩序和统一性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所吸引。由于没有西方产权制度的束缚,这样规划出来的城市在苏联遍地开花,进而影响了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城市建设。就拿苏联来说,二战前的建筑风格(斯大林式)与二战后的建筑风格(赫鲁晓夫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以及苏联、东欧)的城市这么丑陋的原因之一。

斯大林式与赫鲁晓夫式

要说哪个城市是完全依据雅典宪章理论规划出来的,那当数巴西利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里约热内卢一直是巴西的首都。二战以后,巴西总统库比契克提出建设巴西新首都的计划。这个从荒原中拔地而起的城市从开始设计到最终落成一共只用了三年半的惊人时间,从头到尾贯彻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割和机械化交通的设想。遗憾的是,巴西利亚已被批评为巴西最不宜居的城市。这座城市比北美的城市更加依赖汽车,步行是完全不可行的,哪怕是在所谓的市中心,也只有高速公路。巴西利亚没有南美和欧洲大部分城市那种可以聚集行人的街道,也没有什么商店,市中心只有一片荒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正当城市规划师们沉浸在二战后理性主义的狂欢中时,一本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犹如重磅炸弹,彻底挑战了雅典宪章的城市规划理论。这本书的作者简·雅各布斯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城市规划理念,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过度建设。她身体力行坚决反对计划拆毁曼哈顿下城Soho区和小意大利、给高速公路让路的「曼哈顿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反对当时流行的分区规划理念,包括汽车公路和街区公园的建设。她提倡高密度、混合用途以及以行人为中心的街道。这种思想在六十年代看来是非常落后保守、标新立异或者离经叛道。

半个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的再次繁荣,美国人也终于意识到了要开始「再城市化」。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已经开始移居到城市中去了。近年来许多报道表明,房地产市场中「可步行性」越来越成为一个卖点。几十年前遍布美国各个城市,而后来被拆毁的路面有轨电车系统也开始复兴,目前有许多城市都在建设中。古老的混合式社区正在焕发新生,这无疑是对几十年前秉承了理性主义的城市精英的嘲讽——没有什么理想的城市规划可以取代每个人的偏好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城市规划者应该做的是如何为自然形成的社区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而不是自作聪明的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一)

在美国生活一年多,有人问起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深刻地说出「无聊」二字。四年前,我第一次游历美国,写下了一篇文章,描述我对美国的印象。当时我对美国的无聊并没有感受到,对其公共交通差也都归咎于地广人稀,现在看来大谬不然。

至于美国的无聊,这可能是是许多人的共识。但究竟无聊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不少中国留学生说美国是一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地方。欧洲人,包括我那些不愿意来美国出差的苏黎世的同事,也都纷纷抱怨美国无趣。美国究竟无聊在什么地方呢?简而言之,可谓是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没有城市生活。对许多从别的国家大城市来到美国的人来说,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城市怎么可以如此荒凉!

按照旧大陆的标准,美国的城市根本不能算是城市。城市应该是一个聚集了大量人口,有着便捷的公共交通、繁忙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的地方。而美国的大部分城市可谓是人烟稀少,某些地方还要加上破败衰颓。我生活的城市纽约是为数不多的特例,但也仅限于曼哈顿,最远到中央公园北边尽头。泽西城、长岛市这些一河之隔的对岸,马上就把这个「不夜城」打回了美国城市的原形。

美国「没有文化」是因为历史短吗?其实美国历史并不短,从五月花号和弗吉尼亚公司殖民地开始算,美国也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比许多拉丁美洲和西伯利亚的殖民历史还要悠久。但如果去过墨西哥或者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发现这些并没有美国殖民历史长久的国家的城市反而更加有趣、有历史、有文化。

美国公共交通差劲是因为「地广人稀」吗?绝非这一个原因。一来即使是美国人口稠密的地方,譬如东北走廊、加州海岸,公共交通一样差。二来是即便是比美国还地广人稀的地方,譬如俄罗斯远东、挪威北部,公共交通也比美国好。苏格兰和印第安纳州有相同的面积、一样数量的人口、相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两者的公共交通却是天壤之别。

美国的城市是怎么诞生的

要想了解美国的城市为什么是如今这个样子,先要看看美国的城市是怎么形成的。美国最早的城市集中在东北部,从费城到波士顿一带,都是英国的早期殖民地。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建在海边或者河口,作为贸易据点,方便通航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某些基督教派为了躲避迫害举族移民北美,成为最早的拓荒者。这些拓荒者开辟了一块块农田,慢慢形成了小镇、城市,这样的城市大多在宾夕法尼亚和新英格兰内陆地区。

美国独立以后,开始了跨越阿巴拉契亚山的西进运动,加上路易斯安那购地、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美国土地面积极速膨胀,吸引了欧洲大批移民。美国在这个时代开始大批开凿运河,于是在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重要水道上出现了大批城市,譬如芝加哥、底特律、圣路易斯。一直到这个时候美国的扩张模式还和旧大陆的文明没有很大的不同,真正彻底改变美国的是铁路的诞生。

铁路的扩张使得城市的修建不再受制于严格的地理条件,也使得城市之间距离一下缩短,变得更加紧密。这个时代以后新的城市都是诞生在了铁路网的交汇处。美国铁路曾经发达到难以置信,哪怕是至今已经拆了一大半铁路了,还是全世界最大的铁路网,虽然几乎已经没有客运服务了。

最终改变了美国城市面貌的还是汽车时代的来临以及州际公路的诞生。美国城市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以及无处不在的停车场,占用了大片土地,哪怕是在市中心。

铁路和州际公路对美国的影响要远远比欧洲大,因为欧洲的交通的建设是连接已有的城市,因为铁路公路而发展的城市要比美国少得多。

市中心的衰落

还是除了少数例外(纽约、波士顿),美国城市的市中心(Downtown)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旧大陆的都市感受不到的,简单说是鬼城的感觉。这些仿佛鬼城的市中心基本上是人烟稀少,即使是高楼大厦林立,也有一种荒芜的感觉。除了工作日通勤时间,街道上要么干净得没有人影,要么被流浪汉占据,垃圾遍地。街上的大楼极少有临街店铺,即使有也几乎都会在周末歇业。

譬如下图休斯顿市中心最核心地带,周末可见街上空无一人,店铺也关门歇业。

休斯顿市中心

下图是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周末,就连Five Guys快餐店都不营业。

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我在许多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几十年前美国城市的市中心还是车水马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市中心在那时还是综合商业区,但是后来慢慢地要么变成了纯粹的办公区,要么彻底衰落了。对比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可以看到密集的行人、频繁的电车和生意兴隆的店铺。

20世纪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在二战以后有过一个极速的逆城市化阶段。在别的国家战后重建,复兴老城的时候,没有经历战火的美国城市却走向了衰落。美国的逆城市化也叫郊区化、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主要指的是在传统城市的边缘兴起了大批单家庭住宅社区,人口从高密度的市中心搬迁到了这些郊区社区中。这样的社区的特点是低密度、单用途(仅住宅,不可商用或混用)并且依赖汽车。这个现象的有多种原因:

  1. 汽车工业的崛起
    • 二战以后美国的工业产出达到了顶点,人人都能拥有一辆车不再是梦想。有车以后,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郊区一家一户一栋房屋成为了当时人们能想象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 随着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公共交通不再必要。曾经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路面有轨电车系统变得不再经济,大量经营公共交通的公司破产。在短短的几年内,曾经美国遍布的城市路轨纷纷被拆除。
    • 铁路也没有逃过一劫,随着人们不再依赖铁路作为长途交通工具,铁路公司也走上了破产并购之路,世界上最大的客运铁路网络在一夕间土崩瓦解。
    • 由于公共交通的消亡,人们不得不更加依赖汽车。有种阴谋论认为美国公共交通系统的瓦解是汽车公司为了自己利益推动的,譬如通用公司
  2. 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
    • 二战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即便是资本主义的灯塔,美国也走上了「大政府」之路。规模空前的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美国诞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政府刺激方案:州际公路系统
    • 州际公路建成以后,汽车长途旅行变得非常普遍,进一步促进了汽车工业的繁荣。与此同时,美国非但没有同等补贴由私人拥有的铁路公司,反而增加各种税收和监管,导致铁路客运进一步无法与汽车竞争。
    • 政府对新建郊区的大规模生产单家庭住宅的建设提供了巨额补贴,以及隐形担保住房抵押贷款。早期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只能是独立建筑,而不能购买大楼的一间公寓,这对城市住宅建设非常不利。
  3. 战后婴儿潮
    • 二战以后的婴儿潮的到来引发了住房需求的激增,人们更偏向于建筑面积大、有活动空间的住宅以容纳儿童,而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
  4. 废除种族隔离的反作用
    • 在黑人权利运动的领袖的呼吁下,美国纸面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是隔离还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居住上的隔离。
    • 被迫要和贫穷黑人混居的中产阶级白人愤怒不已,于是用脚投票搬迁了郊区,通过距离和住房价格来达到事实上的隔离。
  5. 社会治安的恶化
    • 大批中产阶级离开市中心以后,剩下的都是无力搬迁的穷人。普遍的贫穷引发了治安恶化。
    • 高收入者离开以后,城市失去了税收来源,却要为穷人开支,于是无力维护公共设施,使得城市变得破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 由于全球冷战意识形态斗争,街头运动、暴力袭击变得普遍。
  6. 郊外购物中心的诞生
    • 1956年,世界上第一家郊外购物中心诞生在明尼苏达州的Edina。这个购物中心有着巨大的停车场,方便住在郊外的居民开车来购物。
    • 这个模式在美国迅速扩张开来,给市中心传统的购物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于是市中心的购物区也慢慢消亡了。城市中的居民陷入了商业荒漠。

以上原因互相影响和加强,共同导致了美国的逆城市化,给市中心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可步行性

美国的城市丧失了城市千百年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步行性。步行可达是城镇区别于乡村最重要的特征。只有步行可达的地方,人才能大量聚集,交易才能发生。即便是依赖汽车的美国,最终目的地还是需要步行的,譬如购物中心,而不仅仅是「得来速(Drive-through)」。

没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各个生活设施分散在摊大饼式的城市的各个角落,步行变得完全不可行。由于公共交通的匮乏,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但其实开车是一件和步行很难兼容的事情,如果是去繁华的市中心,那么停车就成了一个问题。美国的商业设施为了满足开车的需求不得不配备大型的停车场,使这些商业设施变成了一个个孤岛。缺乏可步行性最终导致人无处可去,尤其是没有汽车或者无法开车的人。

城市的衰落也使美国成为文化沙漠。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群隔离,而文明是在人口大量聚集中诞生的。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商业活动,也没有文化娱乐,也就无事可做。

这恐怕就是美国为什么无聊的直接原因。至于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会在下一篇中继续讨论。

Google的意识形态回音室

偏见如何影响我们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思考

2017年7月

译者:BYVoid

本文经原作者James Damore授权翻译

简述

  • Google的政治偏见将免于冒犯等同于心理安全,但让人认为耻于发言和心理安全是两个对立面。
  • 这种沉默创造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回音室,因为其中一些观点由于过于神圣,所以不能被诚恳地讨论。
  • 缺乏讨论促成了这种意识形态中最极端最专制的元素。
    • 极端:所有代表性(译注:性别或族群比例)的差异都是由于压迫
    • 专制:我们应该通过歧视的方法来矫正这种压迫
  • 男女特征分布的不同(而非「结构性的社会压迫」)也许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在技术和领导职位上方面没有达到50%的代表性。
  • 通过歧视来达成相等的代表性是不公平的,它制造分裂,而且不利于商业。

背景 [1]

人们通常都有良好的意图,但我们都有自己看不见的偏见。幸运的是,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公开而诚恳的讨论可以突出我们的盲点,以帮助我们成长,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个文件[2]。 Google有一些偏见,而对这些偏见的诚恳讨论正在被主导的意识形态所消音。以下内容是绝对不是完整的故事,但这是一个迫切须要告知Google的观点。

Google的偏见

在Google,我们谈论了许多关于种族和性别的无意识偏见,但很少讨论我们的道德偏见。政治取向实际上是深刻的道德偏好的结果,因此会有偏向。考虑到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媒体和Google倾向于左翼,我们应该批判地研究这些偏见:

左翼偏见 右翼偏见
同情弱者 尊重强者/权威
差异是由于不公正 差异是自然而然的
人类天生会合作 人类天生会竞争
变化是好事(不稳定) 变化是危险的事(稳定的)
开放 封闭
理想 务实

没有哪一方是100%正确的,两方的观点对于一个运作的社会(或者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太右倾的公司可能反应迟缓、过于等级制以及不信任他人。相反,一个太左倾的公司会不断变化(譬如抛弃受人喜爱的服务),兴趣过于分散化(忽视或羞于其核心业务),以及过度信任其员工和竞争对手。

只有事实和理性可以揭示这些偏见,但是在涉及到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Google的左翼偏见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政治正确的单一文化,使得持不同意见者耻于发声。这种沉默消除了对有侵犯性的极端主义和专制政策的任何检查。对于本文件的其余部分,我将集中精力在极端的立场和专制的元素上。他们认为所有的差异都是差别对待的结果,以及必须通过歧视的手段来创造一种代表性的平等。

技术职位上性别差距的非偏见性可能原因 [3]

在Google,我们经常被告知,隐含(无意识)和明确的偏见阻止女性从事技术和领导工作。当然,男女对偏见、技术和工作场所的体验是不同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但这远不是整个故事。

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学上的许多方面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仅是社会结构性的,因为:

  • 它们在人类文化中非常普遍
  • 它们经常有明确的生物学原因,与产前睾酮有联系
  • 在出生时被阉割、当作女性来抚养的生物学男性,经常仍然自我认知为男性并像男性一样行事
  • 潜在特征是高度遗传的
  • 它们符合演化心理学的预测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以下面的方式不同,或者说这些差异是「合理的」。我只是指出男女兴趣偏好和能力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生物学原因导致的,而这些差异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女性在技术和领导职位上与男性相等的代表性。其中许多差异很小,而且男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重叠,所以在给定这些人口分布的情况下,你不能说任何一个人怎么样。

群体和个体

个性差异

平均而言,女性有更多:

  • 对感情和美学的开放心态,而不是对思想观念的开放心态。女性相对于男性一般也对人而不是事物更有兴趣(也可以解释为共情-系统化理论)。
    • 这两个差异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女性相对偏好在社会或艺术领域工作。更多的男性可能喜欢编码,因为它须要系统化的思维,甚至在软件工程师中,相对较多的女性从事前端工作,处理人与美学。
  • 外向性表达为社会性,而不是独断,以及更加和蔼。
    • 这使女性通常心理上更加难以为自己谈判工资、要求涨薪、开口发言和领导团队。注意,这些只是平均差异,而且男女之间有重叠,但这仅仅被视为是女性的问题。这导致像Stretch这样排他性的计划,大量的男性则没有任何支援。
  • 神经质(较高的焦虑,较低的压力耐受性)。
    • 这可能是女性在Googlegeist的报告中有更高的焦虑程度,以及高压力工作中女性人数较少的原因。

请注意,与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相反,研究表明认为「更大的国家层面的性别平等导致男女人格特质中的心理相异性」,因为「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繁荣和主张平等主义,男女之间先天的气质差距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男女之间的个性差距就越来越大」。我们须要不再假设性别差距等同于性别歧视

男性对更高地位的追求

我们总是问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女性担任高层领导职位,但是我们从不问为什么我们在这些工作中看到这么多男性。这些职位通常要求每天很长的工作时间和巨大压力。如果你想要平衡和充实的生活,这可能不值得。

地位是男性[4]被评判的主要指标,将许多男性推向这些薪酬较高、较少满足感的工作,以获得社会地位。请注意,把男性推向技术和领导高薪高压职位的同样力量使男性从事无人愿意从事且危险的工作,如煤矿工人、垃圾收集和消防员,遭受了93%的与工作相关的死亡

男性之间方差较大

在包括智商的大多数心理特征中,即使平均水平相同,男性人群的差异也高于女性:曲线顶部和底部都有更多的男性。

这可能导致更多的男性首席执行官和天才,但也可能导致更多男性无家可归和辍学者。进化出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许是每个雄性个体可以有许多孩子,而且雄性在生物学上是可抛弃的:人口繁衍受到女性数量的制约,而不是男性。历史上结果的较高方差仍在我们的基因中;我们女性祖先数量是男性祖先的两倍。作为推论,如果Google员工只来自于曲线的顶部,那么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拥有比其他不那么挑剔的科技公司更多男性。

减少性别差距的非歧视性方法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前面概括的的男女特质分布的一些差异,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以提高女性在科技行业中代表性而不诉诸歧视的方法。 Google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列出这些方面仍然是有启发性的:

  • 平均而言,女性对人更有兴趣,男性则对事物更有兴趣
    • 我们可以通过配对编程和更多的协作,使软件工程更加面向人。不幸的是,对于Google的某些角色来说,面向人的程度可能有极限,我们不应该欺骗自己或学生们(我们一些鼓励女学生编码的计划可能会这样做)。
  • 平均而言,女性合作性更强
    • 允许展示合作行为的人蓬勃发展。 近期我们对绩效评审改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做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把竞争从Google完全消除。竞争性和依赖自身的能力会是有价值的特质,我们不一定要打击那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就像在我们的教育中已经发生的事情
  • 平均而言,女性更容易焦虑
    • 使技术和领导职位不那么有压力。Google已经采取了部分措施,包括许多减压课程和员工福利。
  • 平均而言,女性寻找更多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而男性追求获得更高的地位
    • 不幸的是,只要技术和领导职位还是赚钱的职业并有较高的地位,男人就可能不成比例地想要从事它们。真正的允许和赞同兼职工作(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则可以让更多的女性留在技术领域。
  • 目前男性的性别角色是僵化的
    • 女权主义在帮助女性从性别角色中解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男性与其性别角色依然密不可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允许男人更「女性化」,那么性别差距就会缩小,尽管这可能是因为男人将离开技术和领导职位而追求传统的女性角色。

哲学上,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做任意的社会工程,仅仅是使其对男女均等份额具有吸引力。对于这些改变,我们须要原则性的理由:为什么它可以帮助Google;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优化Google——Google的多元化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目前那些想要额外工作时间或更多压力的人们,必然会前进。如果我们尝试改变太多,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此外,在考虑成本和收益时,我们应该记住,Google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它的分配比通常所认为的更「零和」。

Google的偏见的危害

为了实现更加平等的性别和种族代表性,Google创造了几个歧视性做法:

  • 仅针某性别或种族的人的计划、指导和课程[5]
  • 高优先级的队列及「多元化」候选人的特别对待
  • 通过降低假阴性率的招聘做法,事实上为了「多元化」的候选人降低了标准
  • 重新考虑不是足够「多元化」的任何人,但相反的方向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审查(明显的确认偏误)
  • 设定以提高代表性为目的的组织级别的OKR,激励非法的歧视[6]

这些做法是基于我们偏见而产生的错误假设,实际上会加剧种族和性别的紧张关系。高层领导告诉我们,我们正在做的是在道德和经济上都正确的事情,但如果没有证据,这只是含蓄的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7],可能会对Google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

我们都有偏见,会积极论证来驳斥与我们内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想法。正如一些右翼对违反「上帝>人类>环境」层级的科学表示拒绝(譬如进化论和气候变化),左翼倾向于否认人之间的生物差异的科学(譬如智商[8]和性别差异)。幸运的是,气候科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通常不是右翼。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家倾向于左翼(约95%),这造成了巨大的确认偏误,使其修改正在研究的主题,并维持像社会建构主义和性别工资差距这样的神话[9]。 Google的左倾使我们对这种偏见视而不见,并且对其结果不屑一顾,致使我们用它来合理化高度政治化的计划。

不仅左翼对其所认为的弱者有亲和性,人们也通常偏向于保护女性。如上所述,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生物学上是可抛弃的,而且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加有合作性且友善。我们有大量政府和Google的计划、研究领域以及法律和社会规范来保护女性,但是当一个男人抱怨影响男人的性别问题时,他则会被带上厌女主义和发牢骚的帽子[10]。几乎男女之间的一切差距都被解释为对女性压迫的一种形式。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性别差异往往是「另一边的草坪更绿」的情况;不幸的是,纳税人和Google的钱只花费在看草坪的一边。

同样的,对那些被认为是弱者的人的同情造就了政治正确[11]。政治正确限制了我们的话语,助长了一些人的威风。这些人对政治正确极为敏感,并且使用暴力和羞辱来推进他们的事业。虽然Google还没有包庇那些我们在大学中见到的暴力左翼抗议活动,但TGIF和我们文化中的频繁的羞辱却造成了同样沉默以及不安全的心理环境。

建议

我希望我说得很清楚,我不是说多元化是不好的、Google或社会是100%公平的、我们不应该试图纠正现有的偏见、或者少数族群与多数的体验相同。我更主要的观点是,我们对不符合某种意识形态的想法和证据不宽容。我也不是说我们应该把人限制在特定的性别角色;我的主张恰恰相反:将人视为个体,而不仅仅是他们的群体中的一员(部落主义)。

我的具体建议是:

  • 对多元化去道德化。
    • 一旦我们开始道德化一个问题,我们就不再会在成本和收益方面考虑它,同时以不道德为由驳回任何不同意的人,并严厉惩罚我们认为的反派以保护「受害者」。
  • 停止疏远保守主义者
    • 观点多元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多元化,而政治倾向则是人们以不同方式观察事物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 在高度进步主义的环境中,保守主义者是少数人。他们感觉须要藏在柜子里以避免公开的敌意。我们应该赋予那些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表达自己观点的力量。
    • 疏远保守主义者既是不包容性的表现,又是一件坏事,因为保守主义者倾向于有更高的自觉性,这是成熟公司大量的无聊和维护工作所需要的。
  • 直视Google的偏见。
    • 我主要集中在我们的偏见如何掩盖我们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思考,但我们的道德偏见比之更严重。
    • 我将首先以政治倾向来分解Googlegeist分数,以更全面了解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
  • 不要将计划和课程限制在某些性别或种族上。
    • 这些歧视性做法既不公平又制造分裂。取而代之,应侧重于我概述的一些非歧视性做法。
  • 针对我们的多元化计划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公开而诚恳的讨论。
    • 仅仅为了增加女性在技术职位的代表性的歧视做法是误导而有偏见的,和强制增加女性在无家可归者、与工作有关的暴力死亡、囚犯和辍学者中的代表性一样。
    • 目前我们多元化计划的程度缺乏透明度,使得「意识形态回音室」以外的批评对其没有影响。
    • 这些方案高度政治化,进一步疏远了非进步主义者。
    • 我意识到我们的一些方案可能是一些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政府指责歧视,但是这些措施容易事与愿违,因为会激励非法的歧视。
  • 注重心理安全,而不仅仅是种族/性别的多元化。
    • 我们应该注重心理安全,这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希望)不会导致不公平的歧视。
    • 我们需要心理安全和共同的价值观,以获得多元化的好处。
    •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设计和测试我们的产品很重要,但对于从用户体验中被移除的更多用户来说,优点并不明显。
  • 做政策决定时不要强调同理心。
    • 我听到过一些呼吁,要增加多元化问题的同理心。虽然我强烈地支持尝试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但依靠情感的同理心——感受他人的痛苦——致使我们把重点放在个别事件上,偏袒与我们相似的人,并且包庇其他非理性和危险的偏见。保持感情不被控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实。
  • 优先考虑意图。
    • 聚焦于细微的侵犯行为和其他无意的过失增加了我们的敏感性,这不是普遍积极的:敏感性增加了我们感受到冒犯的倾向以及自我审查,导致威权政策。发言而无需惧怕被严厉地评判是心理安全的核心,但这些评判无意过失的做法会使这样的心理安全丧失。
    • 细微侵犯行为的培训不正确且危险地将言论与暴力等同,而它并没有证据支持
  • 对人性的科学保持开放。
    • 一旦我们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是由社会或歧视造成的,我们就会睁开眼睛,更准确地看待人的状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决问题,这很重要。
  • 重新考虑强制晋升委员会参加无意识偏见培训。
    • 我们尚无法衡量无意识偏见培训的任何效果,而且它有可能矫枉过正或引起反弹,尤其它还是强制性的。
    • 目前培训中一些建议方法(v2.3)可能是有用的,但事实上的不准确之处和所示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呈现的政治偏向。
    • 除了刻板印象之外,还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许多其他类型的偏见上。相比培训所指出的,刻板印象更加准确而且会响应新的信息

注释

[1] 这份文件主要是从Google山景城园区的角度出发,我不能评价其他办公室或国家。

[2] 当然,我可能有偏见,只看到支持我观点的证据。在政治偏见方面,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者,强烈重视个人主义和理性。我很乐意进一步讨论这个文件的任何部分,并提供更多的引文。

[3] 在整个文档中,「技术(tech)」主要是指软件工程。

[4] 对于异性恋浪漫的关系,人们严重评判男性的地位和女性的美丽。再者,这有生物起源,而且在文化上是普遍的。

[5] Stretch、BOLD、CSSI和不计其数的Google资助的计划(内部和外部的)只针对某种性别或种族。

[6] 而不是可能为某些族群设置Googlegeist OKR。我们要么可以通过为某些群体提供更好的环境(在调查分数中可以看到),要么基于被保护的状态而歧视(这是非法的),来增加组织层面的代表性。增加代表性的OKR会激励后者,并在组织之间创造零和斗争。

[7] 共产主义承诺在道德上和经济上都优于资本主义,但每一次企图都成了道德堕落和经济失败。显而易见,自由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不会推翻他们的「资本主义压迫者」,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转变为性别和种族政治。核心的压迫者-被压迫者的动力依然存在,但现在压迫者是「白人、异性恋、顺性别的父权体制」。

[8] 讽刺的是,智商测试最初是由左翼所倡导的,当时任人惟贤意味着解救贵族统治的受害者。

[9] 是的,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女性的工资低于男性。虽说对于同样的工作,女性得到的报酬和男性一样多。考虑到女性比男性花钱更多,而薪水代表员工牺牲多少(如更多的时间、压力和危险),我们真的须要重新思考关于权力的刻板印象。

[10] 「传统的性别制度对男性需要支持的想法并不友好。男人应该强壮,不要抱怨,并自己处理问题。由于我们性别化的能动性观念,男人的问题更多地被视为个人的失败而不是受害者。这样的观念不鼓励男人让自己的问题引起别人的注意(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整个群体的问题),因为害怕被视作发牢骚、抱怨或软弱。」

[11] 政治正确被定义为「避免会让处于社会劣势或被歧视的群体感知为排斥、边缘化或侮辱的表达方式或行为」,这明确了为什么这是左翼的现象以及威权手段。

译注

  • 译者虽然和原作者同为Google雇员,但是翻译本文并不能代表译者的任何立场和观点。
  • 翻译本文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中文读者能够更详细地阅读,了解作者的本意,而不是仅仅通过媒体的摘要和报导来判断。
  • 译文采用了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尽可能还原作者本意而避免任何演绎。
  • 由于英文和中文一些固有的歧义,译文可能不能还原原文的所有细微的表达方式。譬如英文「can」可以翻译为「可以」、「可能」、「会」,在中文中有细微的差异,需要根据英文的上下文来决定合适的词汇。
  • 原文请参见原作者网站

瑞士旅居记(五):人间天堂

在瑞士生活,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的湖光山色了。每天步行十几分钟,我就可以走到苏黎世湖边,向南望去还可以看到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美景尽收眼底。沿著湖边向北走到利马特河,两岸是苏黎世老城,有石板路、大教堂、低矮的房子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店,就像任何一个童话般的欧洲小镇。

苏黎世六鸣节

低税收、低福利、优质基础设施

说瑞士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一点也不为过,简直可以说是人间天堂了。瑞士具有全世界最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最透明的政治制度,高效的政府和优良的社会治安,它是一百万人以上的国家中最高的人均收入最高的,生活品质无可挑剔,同时又有不成比例的低税收。相比邻国德国动辄50%的高个人所得税率,同样的收入在苏黎世可能只要纳税20%。需要澄清的是,不是瑞士每个州税率都一样,但是瑞士是没有所谓的「联邦个人所得税」的。

瑞士的政府支出主要体现在发达的基础设施上,譬如全世界最准点的铁路(超过日本),小小一个国家每天火车班次多达八千多次。在基础设施已经如此发达的条件下,瑞士人还是在不断投资公共建设,以至于整个国家的道路、桥梁、机场、火车站都非常现代化,而不像美国深陷基础设施投资困局。去年建成的圣哥达基线隧道就是一个例证。

瑞士政府是怎么同时做到的高开支和低税收,一直是我疑惑的地方。经过研究,我把它主要归功于「避风港溢价」,并且这一特点在类似的国家譬如美国、日本、新加坡也有体现。世界上各个政府的钱哪里来?无非是税收、土地出让和债务,在前两者都不高的前提下,政府主要靠债务来弥补庞大的赤字。由于瑞士是金融避风港,瑞士法郎非常强势,无论利率多么低总是有投资者买入,但是国际局势有什么风吹草动,瑞郎就会暴涨。与此同时,瑞士还发行了负利率国债,为政府筹集了廉价的资金。这种制度是不可复制的,只有金融避风港才有条件,否则就会变成举债无度的希腊、西班牙、委内瑞拉,无力偿还外债。瑞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自主的货币,而且债务以本币计价,所以我把它称为「避风港溢价」。至于风险,那就是有一天它不再是避风港了,瑞士法郎剧烈贬值。

和许多人想像的不一样,瑞士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福利国家,远远不如北欧「从摇篮到坟墓」,甚至也不如西欧其他国家,譬如,瑞士没有国家支付的全民医疗。在瑞士每个人都必须买商业医疗保险,看病很贵,可以说超过美国。教育也是贵得离谱,尤其是幼儿园。同事告诉我,由于他离婚,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全天制的幼儿园,价格高达每天400瑞士法郎!对,是每天。这与北欧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瑞士在2016年全民公投中否决了「全民基本收入」,由国家无条件向每个人发放2500瑞士法郎的工资。

瑞士有穷人吗?我的观点是,没有,至少我几乎没有见过乞丐。苏黎世最低工资是月薪3500瑞士法郎,实际上市场给出的工资还要高于这个数字,因为劳动力极度短缺。3500瑞郎相当于3000欧元,这个收入在邻国德国绝对是中产阶级以上。在瑞士,这个收入绝对可以让人体面地生活了。就算物价实在昂贵难以承受,也可以到邻国享受低物价,所以瑞士显然是一个没有所谓穷人的国家。当然,这个收入是付不起瑞士昂贵的幼儿园的,所以有个照顾孩子的母亲是必不可少的。

瑞士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据了解,瑞士的大部分女性在婚后是不参与工作的,特别是有孩子的女性。在瑞士,家庭主妇被尊重,被认为是一家之中最必不可少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许多其他西方国家在「女权主义」的旗帜下歧视家庭主妇,盲目抹杀男女差异,这在瑞士是找不到的。在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哈瑞迪犹太人社区,他们是一个犹太教的极端正统教派。我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的成年女性,因为按照教义女性是不可以跟外人接触的,哪怕是日常采购也都由男性解决。

我是如何去了这么多国家的

迄今为止,我已经去过了72个国家,其中有四十多个都是我在瑞士期间造访的。总是有人问我哪来的时间和金钱去这么多地方,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秘密,其实我的绝大部分旅程都仅限于周末。只要周五晚上出发,周一早上回来,一个周末可以去一个地方,而且不会耽误工作。我有过连续几个月每个周末都出去。至于精力问题,那就要看个人能力了,所以越年轻越有精力去旅行。我的天赋在于从来不用倒时差,无论是向西飞越大西洋,还是向东飞到中国,抑或从北美飞越太平洋。多亏了这个天赋,我可以从香港14个小时飞到纽约,到达以后就能立即按照当地时间作息。至于在飞机上干什么,当然是睡觉养精蓄锐了。有时候一闭眼睛再一睁眼,十个小时过去了,仿佛没有经历旅途就到了。能在拥挤的经济舱座位上连续睡十个小时,可能也是一个特长吧。

瑞士什么都不便宜,唯独机票价格不贵。欧洲廉价航空非常发达,许多机票只要提前订,便宜得难以想像。有多便宜呢?飞到伦敦只要20欧元。作为瑞士的枢纽,苏黎世机场有许多航线,近到欧洲各国,远到洲际长途。除此之外,距离苏黎世一个小时火车旅程的巴塞尔机场,它是廉价航空easyJet的一大枢纽。旅行的另一大开销就是住宿了,我的个人偏好是,除非是专门为了体验,否则不会住宾馆。住宾馆真的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不如住青年旅舍能和各地的人聊天,住Airbnb能找到当地民宿。交通和住宿一般会占到旅行开支的60%,解决这两个部分以后,其他也就没有多少了。

瑞士再见

从2014年9月到2016年4月,在瑞士的岁月匆匆走过。在离开瑞士一年之际,我终于完成最后一篇「瑞士旅居记」了。在瑞士的度过每一个日子和旅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再次回到欧洲旅行的时候,我感觉仿佛回到了第二个故乡。

至于我为什么离开瑞士,来到美国纽约,答案其实很简单。瑞士虽好,却是瑞士人的瑞士,而纽约则是全世界的纽约。有些东西只有在超级大都市中才可以体验到,那里是冒险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