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阿塞拜疆之大不里士

大不里士(波斯语:تبریز, Tabriz)是我乘火车从土耳其进入伊朗的第一个城市,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东阿塞拜疆省首府。我的伊朗之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一路去了马什哈德、亚兹德、设拉子、伊斯法罕,最终抵达首都德黑兰。

伊朗

伊朗西北部有一个叫做「阿塞拜疆」的地区,包括了东阿塞拜疆省、西阿塞拜疆省、阿尔达比勒省及赞詹省的一部分。阿塞拜疆省北边还有一个叫阿塞拜疆的国家,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属于外高加索三国之一(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这种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和相邻另一个国家同名的现象并非罕见,譬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和毗邻的墨西哥,英国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希腊马其顿地区和马其顿共和国,苏联的卡雷利亚芬兰共和国和芬兰。这大多是因为历史上某个地区现在分属一大一小两国,小国直接用了这个名字,而大国则把这个名字来命名它的一个省份。

阿塞拜疆(Azerbaijan)这个名字起源于一个波斯帝国的贵族阿特罗巴特斯(Aτρoπάτης),曾经效忠于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阿特罗帕特尼王国,大致位于今天伊朗阿塞拜疆的东部,一直延伸到里海沿岸。后来阿特罗帕特尼王国被安息帝国灭亡,而王国故地的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到现代波斯语中变成了「阿塞拜疆」(آذربایجان, Āzarbāijān)。然而有趣的是,伊朗北方的阿塞拜疆国的命名是晚于伊朗阿塞拜疆地区的,而这个阿塞拜疆和古代的阿特罗帕特尼王国的领土重叠部分相当少。这是因为在俄罗斯波斯战争之前,高加索山的里海部分处于波斯萨菲王朝的统治之下,整个地区被称为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北部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以后,继续沿用阿塞拜疆这个名字,直到后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伊朗阿塞拜疆在二战以后还被苏联扶持的阿塞拜疆独立共和国占领过,大不里士被定为首都,后来与伊朗再度合并。

阿塞拜疆族在伊朗是一大民族,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之多,并且许多人都为高权重,譬如当今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因此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中很少有分离主义者,大部分人的伊朗的认同感要高于对阿塞拜疆的认同感。虽然两国的阿塞拜疆族都是什叶派穆斯林,但是阿塞拜疆国人深受苏联无神论影响,多数都是世俗主义者,而伊朗的阿塞拜疆族则相当保守。阿塞拜疆语是突厥语族的语言,和土耳其语非常相似,因此两国关系密切,而夹在中间的亚美尼亚跟两国关系都非常恶劣,一边指责土耳其侵占「西亚美尼亚」,制造亚美尼亚大屠杀,另一边与阿塞拜疆有领土纠纷。

为了游览大不里士及其周边,我事先请了一位导游。尽管抵达大不里士的火车晚点了七个小时,我还是在火车站如期见到了他。他带我去砍多万的路上解答了我好多关于伊朗的非常多的问题,看得出他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当然,事后我才知到他是《孤独星球》上被重点推荐的Nasser Khan。Nasser是阿塞拜疆族,母语为波斯语和阿塞拜疆语,同时通晓英语和德语,而且在德国住过。我向他确认了伊朗的种种传言,譬如情侣之间不能接触。他说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又不是塔利班,你会在伊朗到处看到情侣手拉手一起。和他聊天得知,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曾经是一个非常世俗的国度,各种宗教都被允许,女人有选举权、上街不必戴头巾,德黑兰曾是中东最发达城市,伊朗航空的航线遍布五大洲。对于伊朗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那简直是一个传说中的梦幻时代。

由于火车晚点加上本身就时间安排不当,我在大不里士只来得及去看了砍多万。砍多万和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地貌十分相似,都有许多洞穴,只是砍多万更加原生态一些。

砍多万

大不里士西北边一百多公里就是焦勒法(Jolfa),阿拉斯河对岸就是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飞地,名叫朱尔法(Culfa)。事实上这里以前属于一城,是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地方。在伊朗这一侧,还有亚美尼亚人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圣斯蒂芬修道院(Saint Stepanos Monastery)。而在阿塞拜疆一侧,由于领土纠纷和战争问题,亚美尼亚人的遗迹已经被尽数摧毁,甚至寻找亚美尼亚人遗迹的行为会导致被逮捕入狱。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