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故地亚兹德
参观了马什哈德伊玛目圣陵以后,我坐火车来到了伊朗高原腹地的亚兹德(波斯语:یزد, Yazd)。亚兹德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燥炎热,我去的时候正是冬至过后不久,白天气温竟还有20度以上,但是晚上却十分寒冷。亚兹德是伊朗最干旱的城市,年均降水量只有60毫米,而蒸发量却极大,因此当地的建筑都是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而设计的。亚兹德这个城市的名字起源于公元5世纪初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统治者「伊嗣俟一世(𐭩𐭦𐭣𐭪𐭥𐭲𐭩, Yzdkrt)」,当时波斯还没有被伊斯兰化,举国信奉祆教。
祆教又叫「琐罗亚斯德教」,中国俗称「拜火教」。注意「祆」不是「袄」的简化字「袄」,《说文解字》解释「祆」为「胡神也。从示天声」。祆教是一个二元论宗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代表光明的善神和代表黑暗的恶神,互相之间反复鬭争,世界从此诞生。祆教认为火是善神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因此所有的寺庙中都有圣火燃烧。祆教不仅仅认为火是神圣的,还认为水、土、火都是神圣不得玷污的,教徒死后只能天葬于寂静之塔。祆教后来有一个分支叫做摩尼教,融合了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后来传入中国,也就是武侠小说中提到的「明教」。祆教的标志「法拉瓦哈」是一个带着翅膀的人,起源于古埃及带翅膀的太阳,是太阳神荷鲁斯的象征。
波斯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以后,开始了漫长的伊斯兰化时代,祆教遭到压制,大量祆教徒迁徙到沙漠深处躲避。亚兹德被作为了祆教的保留地,条件是缴纳异教徒税。几千年来亚兹德虽然不断被伊斯兰化,但至今仍有万名祆教徒,并保留了多处神庙和两座寂静之塔。目前世界上约有260万祆教信徒,但是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印度西部,他们是一千多年来为了逃避伊斯兰教而不断迁徙而来的,自称帕西人(Parsi)和伊朗尼人(Irani)。帕西人是早期从波斯迁徙到印度的祆教徒,字面意义就是「波斯人」,伊朗尼人是19世纪以后迁徙到印度的祆教徒,字面意义是「伊朗人」。祆教徒也曾到过中国,在唐朝广州已经有了大量从波斯来的祆教信徒。唐末黄巢之乱时期,黄巢在广州制造了针对外国人的大屠杀,分别被中国和波斯史料所记载,从此祆教徒在中国绝迹。
到亚兹德以后,我直奔外国旅行者众所周知,被《孤独星球》推荐的丝路旅店(Silk Road Hotel),就在老城的聚礼清真寺边上。实话说,亚兹德老城是最符合我对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古城幻想的地方,整个老城的建筑都是用黄土堆砌而成的,城外就是漫天黄沙。老城里面的巷子如迷宫一般曲折,不时会走到一些精致的庭院,曾是富商巨贾的宅邸。只是有点奇怪的是,老城里面没什么人。我一直走到接近傍晚才出来,这个时候才发现商户们渐渐开门了,人多了起来。我想应该是这里一年大部分时候白天都太热了,所以人们已经习惯了傍晚出门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哈尔滨时听到来自南方的同学的抱怨,为什么商店晚上七点就关门了,他们那里晚上十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我发现这几乎是一个共性,总是低纬度、高温的地区,越到晚上越热闹,譬如香港台湾的夜市,西班牙丰富的夜生活,同时睡午觉的习惯比较常见。而在高纬度寒冷地带,人们则一到晚上就回家去了,街上只会留下一片死寂,譬如中国东北、俄罗斯、北欧,人们一天一般也只睡一次。晚上在丝路旅店吃了丰盛的晚餐,价格便宜,风味独特,而且环境优雅。
第二天,我在丝路旅店参加了亚兹德周边的一日旅行团,其实也就是一个会讲英语的司机开车,兼职讲解。一个人的价格是700000里亚尔,按照当时汇率合23美元左右,可以说相当便宜。一天的行程包括了哈尔纳克(Kharanagh或Kharanaq)、恰克恰克(Chak Chak)和梅博德(Meybod)。哈尔纳克距离亚兹德有85公里,但是开车没过一会就到了,一路上都是高速公路,可见伊朗的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发达的,不过大部分都是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修建的。哈尔纳克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后来被逐渐遗弃,现在已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恰克恰克是一个著名的祆教圣地,距离哈尔纳克有几十公里,开车没过一会就到了。恰克恰克位于沙漠深处的一座山丘之上,但是山上的岩洞内却有山泉,「恰克恰克」就是水从岩壁缝隙中渗落出来的声音。汽车到达恰克恰克山下以后,需要爬一段陡峭了台阶才能上去。神殿入口是一个铜制的大门,上面雕刻着祆教的标志法拉瓦哈。虽然外面气候炎热干燥,岩洞里面却十分湿冷,进入还要求脱掉鞋,站一会就感觉脚下冰冷刺骨。神殿中央是一个圣坛,里面可以看到燃烧的灰烬,并非像传言一样祆教每个神殿里面都有千年不灭的圣火。
梅博德和亚兹德一样是一个古城,在恰克恰克的西边。这里有一座古代防御工事的废墟,纳林城堡(Narin Ghaleh或Narin Qal'eh)。附近还有一个冰窖,是当地人储水储冰用的。在这种几乎没有降水,却高蒸发量的地带,如何储水是生存的关键。农业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技能,所以修建了很多鸽子塔,用于收集鸽子粪作为肥料。
傍晚回到亚兹德,立即前去寂静之塔。寂静之塔是祆教实施天葬的地方,人死后会被放在寂静之塔上,由秃鹫啃食尸体。寂静之塔其实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锥形的山。亚兹德南部有两座寂静之塔,这两座建在一起,其中一座是后来建的,因为教徒越来越多地来到亚兹德躲避伊斯兰教的迫害。然而今日即便是亚兹德绝大部分人也是穆斯林,这两座寂静之塔就被遗弃了。爬到山上的时候,已经接近日落时分了,看着远方的日落,不由得感慨波斯的衰落,即便是今日,相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昔盛今衰。
离开寂静之塔,我去了当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祆教火神庙(Ateshkadeh)。这座火神庙位于亚兹德城市中心地带,进去以后却有闹中取静的感受。火神庙前面是一个圆形的水池,神殿上面雕刻着法拉瓦哈,里面是终年不灭的圣火。据说当年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以后,一群祭祀奋不顾身地保护圣火,迄今为止圣火已经燃烧了一千多年了。但是对于游客来说,能在前面大殿里面看到的圣火是一个复制品,真正的圣火在后面小心保存,游客是无法看到的。实际上这个神殿是在二十世纪初巴列维王朝时期由印度的祆教徒协助修建的,巴列维王朝时期君主实施铁腕世俗化政策,取消了伊斯兰教的特权地位,因而祆教得以复兴。巴列维王朝甚至把法拉瓦哈作为国家的标志,至今在很多地方还可以看到当时的遗迹,譬如德黑兰的伊朗中央银行大楼上。
火神庙后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游客是不准进入的,介绍说只有祆教徒在全身沐浴、身着白衣,经过了宗教仪式以后才可以入内。作为少数群体,亚兹德的祆教徒相当保守,譬如禁止和穆斯林通婚。伊朗人告诉我说他们有许多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分别是祆教徒和穆斯林的情侣的凄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