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樝樹之戀
剛剛看了新影片「山樝樹之戀」,有一種神經被觸動了的感覺,到現在依然不能平靜。首先我之所以會去看這部影片,完全是因爲今天一天連續三次看到了有關「山樝樹之戀」的信息,第一次是上午從第四教學樓出來的時候,看見有人抱着一本書在讀,書名叫《山樝樹之戀》;第二次是進入宿舍樓時,在牆上「新片速遞」中看到了「山樝樹之戀」的信息;第三次是聽室友湯汝鳴說在「求索杯」黨知識競賽的一個環節提到的。於是我就心血來潮,看了這部影片。看之前先看見了關於這部影片的各種廣告,印象最深的標語莫過於號稱是「史上最乾淨的愛情」,這個宣傳口氣好大,我倒是要瞧瞧這裏面所謂的愛情到底「乾淨」在何處。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其時中華大地正處於文革的餘波之中,自由戀愛只是一種奢望。女主角名叫靜秋,是高三的學生,在被安排到鄉下調查「革命材料」。那個村中有一棵山樝樹,與一般的山樝樹不一樣的是,這棵樹開的是紅色的花。據說這棵山樝樹下是當年抗日的英雄戰死的地方,戰士的鮮血澆灌了山樝樹,因此具有非同一般的革命意義。在此期間靜秋認識了當地勘探隊的「老三」,此後兩人就開始了一段短暫而雋永的戀情。「老三」名叫孫建新,父母是被打倒的高幹。同病相憐,靜秋父母是被打爲右派的知識分子,家庭條件極爲困難。靜秋畢業後留校成爲了教師,開始和老三偷偷約會,直到一次被靜秋母親發現。爲了靜秋的前途,兩人不得不分開。後來靜秋得知老三住院了,聽說還是白血病,於是不顧一切地就前去醫院探視。兩人共渡了激情一夜,但只是拉手接吻而已。隨後很長一段時間靜秋一直沒有了老三的消息,直至有一天突然被一個自稱是老三弟弟的人拉到了解放軍醫院,見到了白血病晚期,彌留之際的老三。儘管靜秋一直在喊着「我是靜秋,我是靜秋」,生命還是黯然消逝。按照老三的遺願,靜秋把遺骨埋在了那顆山樝樹下,每年山樝樹開花靜秋都要來祭奠。
比起一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山樝樹之戀的劇情很簡單,但正因爲簡單,纔有純真之感。雖然結局是經典的陰陽兩隔,但並不影響我對其的欣賞,因爲真正吸引我的是從內心中產生的一些共鳴。實際上山樝樹之戀小說本身是根據真人真事而寫的,書中的對話就是直接從原日記中直接摘抄出來的。我想這樣的戀情不可能只存在於想象裏,真正的美好存在於現實之中。不敢相信這是張藝謀導演的,因爲這與他之前幾年的大作風格頗有不同之處。張藝謀導演一向擅長排精美的畫面,藝術性很高,但往往忽視了劇情,「山樝樹之戀」我敢說不是這樣。可以看出整部影片都在刻意地表達着「純真」的戀情,而純真只能在樸素中表達,不宜過於絢麗。整部影片節奏很緩和,能夠讓人充分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意味。
山樝樹之戀被說成「史上最乾淨的愛情」實在是誇張了,不過還是讓我來數數它到底「乾淨」在哪裏。首先,山樝樹之戀講的是一個純真的戀情,是雙方發自內心的,沒有利益交換參雜的戀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有人認爲這樣的戀情在今天已經是極其罕見,甚至滅絕殆盡了,也不盡其實。真正純真的感情並不依附於時代的背景,它可以發生在任何的時代。愛情是人人渴望的東西,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因爲愛情的存在依賴於個人的價值觀,一個愛情虛無主義者是絕不可能感受到純真的愛情的感覺的。其次,也就是絕大多數人認爲的,這是一個沒有「性」的愛情,或者說「柏拉圖式的愛情」。影片中靜秋和老三雖然有過一次同牀共枕,但只是拉手親吻而已。儘管這樣還是讓對性一無所知的靜秋以爲自己也要懷孕了,直到其好友告訴她「這叫啥事也沒有」。我並非很贊同「乾淨」就等於「無性」。雖然當今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性持開放的態度,但把性等同於骯髒的觀念卻還存在於大腦之中。
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從側面再現了七十年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在文革動盪之後,整個社會顯得神經緊張。作爲高級知識份子家庭,靜秋的父親被調到偏遠地區「勞動改造」,而靜秋的母親一直在忍受着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靜秋的母親之所以反對她戀愛,並不是反對戀愛本身,而是猶如經歷了文革的驚弓之鳥,擔心自己的女兒會「犯錯誤」而受到組織的處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在電影中真實地呈現,令人有一種傷痕一樣的疼痛。「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是當年處處可見的口號,在現代社會看來是可笑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認爲是不可思議的時代烙印。
下面是一些截圖 「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 爹親孃親不如毛主席親 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 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誼深 毛澤東思想是革命的寶 誰要是反對它 誰就是我們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