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课程总结

期中临近,我选修的语音学课程已经结课了。不能不说我选了一门非常好的课程,作为文化素质选修课,老师能把它当研究生的专业课来讲,实在是难能可贵。本文是我要交的作业,也就是一篇课程总结,看到那么多人写的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辞,我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这门课再好,也不是没有问题,所以说我就斗胆把问题揭露一下吧。不知道这样一篇剑走偏锋的总结结果会如何,期待老师的回复。

我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对语言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把字典当成课外书来看。我在小学二年级花了一年的时间,通读了一遍新华字典,由此对博大精深的汉字系统产生了兴趣。迫于我的故乡当地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压力,我参加了语文补习班,期间学了不少汉语语法知识以应对残酷的升学竞争。我非但没有感觉无聊,反而对语言也产生了兴趣。真正让我对语言学初窥门径的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买到了王力著作的《汉语史稿》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了语言学背后博大的世界。在看到「古代语音发展」部分的时候,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不认识的符号,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尝试自学各种记音符号,却始终不得其法,迟迟没有进展。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来到了清华大学,在选课手册上面看到了「语音学」,便毫不犹豫地选上了。一次讲解后,我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终于明白了「国际音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我虽不能说是达到多么高的水平,但至少说我能继续自学下去了。

鉴于这是我进入清华大学选修的第一门课,没办法和别的课、别的老师对比,但和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其他不少所谓「文化素质课」跟「语音学」简直无可比拟,这令我非常兴奋。还没有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开始和老师取得联系。我发现课程信息的教学大纲中写的内容,尤其是上课时间,与选课系统中的表述冲突。后来才得知,这是一门外聘教师来上的课,其习惯可能与清华有所不同。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深深得被赖静如老师的风格吸引了。尤其是她那优美动听的「台湾国语」,和北京人粗野涩硬的「普通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简直如痴如醉。更重要的是赖老师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深入浅出,而且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给我们口试、批改作业。我想无需太多溢美之辞,想必别的同学已经说尽了,作为一门课程的总结,更重要的是指出这门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我课后补充,更期待今后更上一层楼。

1、仅仅在讲授「发音语音学」,缺没有完整地介绍语音学的体系,尤其是「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实验语音学」部分介绍地过于简略。 2、讲课进程过于拖沓,详略不够得当,有些很简单的概念解释了又解释,重点难点部分却一笔带过。例如「闪音」、「颤音」是汉语中没有的音素,讲课中却没有重点拿出来剖析讲解。 3、过于注重形式,每次作业中都有大量的重复性的内容,例如写出音标的学名;而忽视了一些理性的、分析性的内容,对语音的感知还停留在相对直观的认识。仅仅在前两节课简单介绍了发音器官、发音方法,尔后不够突出。 4、授课思路飘逸,随心所欲,往往对时间掌控不好,造成一些内容讲不完,拖到下一次,然后又拖到下一次。

以上内容可能对一个外聘教师略嫌苛责,但绝对是我的真实感受。我想我的这一篇总结绝非像许多人一样无病呻吟、一纸空文(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总之,愿这篇总结能够有用。

相关日志